墨新聞|記者游宏琦/高雄報導
特約記者 姜綿齊/責任編輯 游宏琦 花蓮採訪報導
一場天災,讓愛與信仰同行
花蓮光復鄉馬太鞍堰塞湖水災至今已過三週。
在中秋節與雙十連假期間,全台湧入上萬名「鏟子超人」志工,他們穿梭泥濘,揮汗清理災區,寫下動人的公民行動篇章。如今,街道上鏟子聲漸息,但溫情未散。

災後的光復市區,開始進入重建階段──
大型機具與工程車取代了人力清運,而居民真正的挑戰,也才正要開始。
大同村二鄰鄰長李永光先生感性表示:
「全台志工的愛心,我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現在最需要的,是家電、家具與水電修繕,還有災民的心靈重建與心理支持。」
佛光照災區:法師以慈悲之光溫暖人心
在今日的光復街頭,一抹橙色僧衣格外顯眼。
佛光山慈善院副院長 釋妙璋法師 帶領團隊抵達現場,親手發放超過兩百份家電物資——包括冰箱、電鍋、電風扇、卡式爐、毛毯等民生用品。
這批物資由 佛光山慈悲基金會、國際佛光會與佛光山月光寺 共同捐助,三方合力,不僅提供實質幫助,更以溫柔的慈悲,點亮災民心中的微光。
當法師輕輕握住災民的手,許多人眼眶濕潤——那一刻,不只是物資的發放,更是「被理解」與「被擁抱」的療癒。

天主的牧者:善牧基金會社工穿梭街巷安撫心靈
同時間,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光復鄉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 的社工師們,也出現在各個受災角落。他們肩負的不僅是物資分配,更是情緒支持與創傷療癒的任務。
他們走進受災戶家中傾聽、陪伴、安撫焦慮——用柔軟的力量,協助災民重拾信心。
83歲阿嬤的求生奇蹟:從洪水到心靈創傷
83歲的災民 楊富美女士 至今仍記得那場洪水的驚恐。她回憶:「水衝進屋裡那瞬間,我整個人被沖出家門,
我用盡力氣逆流爬回來,抓著一台還沒倒的機車,才撿回一命。」事過三週,洪水退了,但恐懼仍在。夜裡,她聽見雨聲就會驚醒,聽到警報聲便全身顫抖,必須依靠安眠藥才能入睡。
今天,當她再度牽起妙璋法師與善牧社工的手,眼神中閃爍的不只是感激,更是一種久違的安全感。

神與佛同行,災後的希望正在萌芽
在這片滿目瘡痍的土地上,神與佛並肩,天使與菩薩同行。他們不分宗教、不分信仰,只為撫慰創傷、點燃希望。
光復災區的重建仍在持續。
志工、法師、社工、居民……
每一個願意出手的靈魂,都是這場「慈悲交響曲」中的一個音符。或許,重建的不只是家園,而是人心。
因為當天使遇見菩薩,信仰的光,就能穿透一切黑暗。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當天使遇到菩薩─宗教不分彼此共同攜手,在光復鄉撫慰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