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新聞|編輯中心
全天下沒有商人願意做虧本的生意。若真如此,倒不如選擇歇業。因此,當川普政府對世界各國大幅提高關稅時,最終由誰來買單?答案無疑是美國的進口商會將成本轉嫁,將高額關稅加價後轉賣給終端零售商,最終再由消費者買單。也就是說,真正受到衝擊的,仍是美國的消費者。
正因如此,當市場傳出漲價風聲,美國的零售店出現商品搶購潮,貨架迅速被清空。面對這種局面,哪個國家的人民不會對突如其來的關稅政策感到憤怒?於是,一場場抗議、示威、遊行在各大城市爆發,民眾高喊「川普下台」。這並非如部分人所言,是索羅斯等人可以煽動或操控的結果,而是人民真實的不滿情緒自然流露。

與此同時,各國也對美國祭出反制關稅措施。中國提高了對美國商品的關稅至125%,印度針對美國酒類產品徵收150%關稅,加拿大對美國食品加徵高達300%的關稅,日本則對美國大米祭出400%的重稅,歐盟雖相對理性,仍調高了25%的關稅。這些反制措施不僅迅速擴散,也對美國企業的海外出口造成極大壓力。
美國對全球提高關稅,報應卻最先顯現在本國基層民眾的荷包上。而其他國家的報復性關稅,則重創美國出口導向的企業,讓原本期待藉由關稅刺激本土產業復興的政策,反而導致企業經營更為困難。
這一切,正是川普政府錯誤政策與經濟無知所造成的結果。高關稅推升物價,引發通膨,使得「在美國生活愈發艱難」的感嘆成為現實。同時,美國商品在國際市場競爭力下降,導致原本期待的製造業回流反而成為空談,工廠生產陷入困境。

美國若想提振經濟與產業,卻忽略了經濟學上的「特里芬難題」(Triffin Dilemma)。該理論指出,當某國貨幣同時作為全球儲備貨幣,該國將面臨國內經濟政策與國際金融責任之間的矛盾。一方面,美國需維持龐大的經常帳逆差,將美元輸出以滿足全球儲備需求;另一方面,若想維持美元穩定與國際信心,又需維持經常帳盈餘以保障實力。兩者無法並存,這正是美國的難題。
川普既未深刻理解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角色,又試圖強力推動製造業回流,希望既當低價進口的買方,又想成為高價出口的賣方,兩頭通吃的策略最終只會導致兩頭落空。結果,不僅國內民生經濟受創,企業也陷入出口困境,可說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前民眾日報資深記者 屈文峰)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全球關稅報復潮來襲 川普經濟戰略陷入兩敗俱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