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新聞|記者潘明賜/台北報導
「Re:Milieu書寫遷徙:風景之書」吳軒慧博士個展,今(2)日起至12月29日止,在宜蘭市立圖書館城東藝廊展出,參展人華梵大學佛藝系助理教授暨中華佛教書畫藝術學會理事長吳軒慧,展出的3組雙聯幅水墨主題作品為《想像之鄉:返鄉視角下的遷徙書寫I,II,III》,以「返鄉」為核心議題,探討在當代全球變動下,地景的懸置與流動性。吳軒慧強調,「返鄉」並非回到「原鄉」,而是一種持續生成的行動與感知,它不指向過去的起點,而是在當下的移動中重塑「家」的意義。
主辦單位宜蘭市立圖書館表示, 11月15日(六)上午10 時30分舉行茶會,11月29日(六)上午10時至12 時,在城東小教室舉辦「趣味水墨親子DIY」,由吳軒慧指導。宜蘭市長陳美玲、市民代表會代理主席吳建基邀請市民踴躍前往觀賞。

參展人吳軒慧的父親吳大仁,為兩岸知名書法篆刻大師、華梵大學佛藝系、圓光佛學院助理教授。吳軒慧指出,展出的這三組雙聯幅作品為這次個展的核心主件,以「出海、繞島、回港」為敘事結構,構築出時間被分節、記憶被重組的懸置空間。水墨在畫布上的流動與定格,不僅象徵身體與地景的互滲,也呼應當代人在流動與錯位之中,對「返鄉」意義的重新思考。
這次創作特別關注身體的移動如何在全球化的不穩定中創造意義。親身參與蘭陽媽祖的海陸遶境,將此視為一種書寫性的遷徙。透過身體的循環移動,形成文化的節奏與共同感,也在現代性與環境焦慮的背景下,成為回應「環境鄉愁」的集體療癒實踐。
「返鄉」為這次水墨組件的核心議題,探討在當代全球變動下,地景的懸置與流動性。作品回應遷徙、旅行與朝聖在身體經驗中的轉化,嘗試建構一座由跨文化經驗生成的「想像之鄉」。此處強調的「返鄉」並非回到「原鄉」,而是一種持續生成的行動與感知,它不指向過去的起點,而是在當下的移動中重塑「家」的意義。

創作歷程的轉折,從早期對地方自然與氣候的感懷,逐步轉向對全球議題的回應。早期的作品著重於自然的描摹與氣候的感知;赴法國留學後,即開始接觸氣候變遷、地緣衝突與環境哲學等跨領域議題。這段經驗使筆觸由抒情性走向思辨性,轉化為一種具感知力、能回應世界脈動的藝術語彙。
吳軒慧表示,返台後,水墨語彙進一步延展為對島嶼地誌節奏的探問。旅法經驗所形塑的「他者視角」,使我從文化的內在者轉為觀察者。這種「陌生化的觀看」讓我重新審視臺灣的地景,並在跨文化經驗與哲學思辨的交織中,建構出一座以經驗生成、而非地理指涉為基礎的「想像之鄉」。
在這個脈絡中,「返鄉」的意義被重新詮釋:它不再是對「原鄉」的回歸,而是對變動世界中自我位置的再定位。當主體帶著他者經驗返回時,所抵達的已非原初的故地,而是一個經由時間與記憶錯位後重構的感知空間。這種返鄉的經驗,象徵著在全球化的不確定中,主體如何以移動的身體尋找存在的錨點。

吳軒慧是華梵大學美術系畢業、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水墨組碩士、巴黎第一大學造型藝術碩士暨美學碩士、藝術學博士。2020年至2024年,分別在法國、美國、台灣發表專文〈漫遊中的冥想〉、〈所有知識都是問題的迴響〉、〈不確定性、冥想、回聲〉、〈遷徙、旅行、朝聖:藝術之旅〉。
吳軒慧的書畫可謂家學淵源,受其父吳大仁大師薰陶甚深。吳大仁的書畫與篆刻集國內3大名家(三岳書法篆刻大師)之大成,即王宗岳、王北岳與翁文煒(字鎮岳)等3人。虎父無犬女,吳軒慧盡得乃父真傳,精通傳統書法、創意書畫與篆刻,作品均為經典之作,也頗有意境。
父女倆熱心做公益,8月 11日在造價30億的桃園市立圖書館舉行的圓光禪寺墨寶致贈儀式中,分別將親書的創意書法「禪茶兩忘」與傳統書法「讀書最樂」墨寶捐給桃市圖,吳大仁並現場揮毫、篆刻、畫扇,展現全方的功力,以具體行動響應市府教育局推動的扎根城市與偏鄉閱讀教育,建構《論語》富而好禮的書香社會,獲得館長施照輝的高度肯定。
目前吳軒慧擔任華梵大學佛教藝術學系助理教授,新任中華佛教書畫藝術學會理事長。她曾擔任圓光佛學院、台北市兒童育樂中心、台北市救國團北美觀察營台灣青年團書法教師、巴黎第一大學ACTE 研究所實驗室副研究員。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Re:Milieu書寫遷徙」華梵大學助理教授吳軒慧個展 宜蘭市圖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