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部落客專欄
  • 生活
  • 產經
  • 綜合
  • 娛樂
  • 文教
  • 身心靈
  • 旅遊
  • 美食
  • 體育
  • 法律天地
  • 地方
  • 作家部落客專欄
  • 生活
  • 產經
  • 綜合
  • 娛樂
  • 文教
  • 身心靈
  • 旅遊
  • 美食
  • 體育
  • 法律天地
  • 地方
產經

美國說是騙局 臺灣卻要收錢 碳稅誰在獲利?

墨新聞
Last updated: 2025 年 10 月 5 日 下午 10:03
墨新聞
Share
15 Min Read
美國說是騙局 臺灣卻要收錢 碳稅誰在獲利?
美國說是騙局 臺灣卻要收錢 碳稅誰在獲利?
SHARE

墨新聞|編輯中心

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共識之下,「碳稅」(Carbon Tax)本應是各國邁向淨零排放的重要工具,藉由對碳排放課稅,迫使企業減少化石燃料使用,進而促進綠能轉型。然而,這項被視為「環保武器」的政策,近年卻因為國際政治與經濟利益的交織,逐漸成為爭議的焦點。美國前總統川普一句「碳稅是世界最大的騙局」,或許言辭激烈,但其背後所折射的,是全球碳稅制度缺乏共識、執行力有限的現實困境。

沒有「全球稅官」的碳稅:制度設計本就各自為政

首先必須釐清一個關鍵事實:目前國際上並不存在一個「全球碳稅徵收機構」。不論是聯合國,或是歐盟,都沒有設立跨國的「碳稅總署」來統一徵收與分配資金。碳稅的本質,是各國政府根據自身能源結構、產業需求及環境目標所制定的國內稅制。

歐盟採取的是「排放交易制度(EU ETS)」與「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組合,藉由配額與關稅來達到減排目的;加拿大與日本則有獨立的國家碳稅;韓國與新加坡同樣實行本國版本。至於美國,則至今未有聯邦層級的碳稅制度,僅由部分州自行推行碳定價政策。換言之,「繳碳稅」與否,本質上不是國際義務,而是各國政府的自主決定。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全球碳稅專責機構」至今未現身——並非因為有人「投降」或「放棄」,而是因為國際稅務主權一向屬於各國內政領域。

美國的缺席與挑戰:示範效應與制度信任危機

然而,制度本身的分散並不意味著它沒有問題。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與歷史上最大的碳排放國之一,其對碳稅的拒絕確實對國際合作產生了示範效應。川普政府任內不僅退出《巴黎協定》,更大力鬆綁化石燃料限制,開放頁岩油開採,同時削減對風電、光電與電動車產業的支持。

這種「能源現實主義」的政策信號,使得碳稅的正當性與全球協調性備受挑戰。當美國選擇站在制度之外,其他國家自然會出現疑問:為何我們要承擔成本,而世界上最大的排放者之一卻可以置身事外?

更嚴重的是,若缺乏主要經濟體的參與,全球碳定價市場將難以形成有效聯動。各國在競爭力考量下,可能逐步鬆動減碳目標,導致「大家都不想當唯一付錢的傻瓜」的惡性循環。這正是川普「騙局論」之所以能引起共鳴的根源。

示意圖

誰收誰用?碳稅透明度與用途的爭議

除了制度不一致,碳稅在執行層面上也存在著兩大爭議:資金流向與用途透明度。
由於碳稅是各國稅務機關直接徵收的國內稅項,其用途往往由政府自由裁量——有的國家將收入投入再生能源補助與綠能基礎建設,有的則用來彌補財政缺口。這種「稅收再分配」的模糊地帶,容易導致外界質疑:政府究竟是在推動環保,還是藉機擴大財政收入?

這個問題在臺灣的情況中顯得尤為敏感。今年3月,財政部已向立法院送交研究報告,探討「碳稅與碳費接軌」及「併同檢討貨物稅」的可行性。官方的說法是「納入整體稅制的通盤考量」,但這樣的表述,反而讓產業界與民間憂心,碳稅可能變成一種「增稅新名目」。

事實上,臺灣目前的碳費制度已由環境部主導,並採逐步調整機制。若未來財政部再度介入徵稅,且資金用途缺乏公開明確規劃,勢必會引起社會對「雙重課稅」、「名義環保、實則財政」的質疑。

四、監督的關鍵:政策目標不能脫離社會信任

碳稅本意並非錯誤。它在經濟學上被視為「內部化外部成本」的典型手段,若設計得當,確實能引導企業減排並加速能源轉型。然而,制度能否發揮作用,有賴於兩項前提:國際協調的共識與國內治理的透明度。

前者決定了制度的公信力。若主要排放國繼續缺席,碳稅恐淪為部分國家「道德綁架」的工具;後者則關乎人民的信任。若政府不能清楚說明稅收的使用方向與減碳成效,碳稅最終可能只會被視為另一項沉重的經濟負擔。

對臺灣而言,在推進碳稅立法之前,政府有責任先回答幾個根本問題:

1、碳稅與現有碳費有何本質區別?是否存在重複課徵?

2、稅收的用途是否明確與可監督?是否全數用於減碳與能源轉型?

3、面對主要貿易國(如美國)不實施碳稅,臺灣的政策會否削弱產業競爭力?

只有這些問題獲得社會共識,碳稅才能真正成為環境政策,而非財政工具。

碳稅不是不能收,而是不能「盲目收」

碳稅不該是騙局,但也不能變成政府「名為環保、實為增稅」的遮羞布。當美國以實際行動拒絕參與時,其他國家更應該在制度設計與政策目標上做到公開、透明、負責。

臺灣正走在碳稅制度化的起點,而社會大眾有權要求:這不僅是一項稅收,更是一份環境契約。只有在制度合理、執行透明、資金專款專用的前提下,碳稅才能贏得社會信任,真正推動國家邁向淨零的未來。(民眾日報資深記者 屈文峰)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美國說是騙局 臺灣卻要收錢 碳稅誰在獲利?

Share This Article
Facebook Copy Link Print
Previous Article 中華戰略學會與中華民族認同發展協會 8日共同舉辦慶祝國慶暨台灣光復80週年名家演講會及歌舞展演 中華戰略學會與中華民族認同發展協會 8日共同舉辦慶祝國慶暨台灣光復80週年名家演講會及歌舞展演
Next Article 基隆市書道會會員聯展開幕 邱佩琳肯定藝文傳承 推動書法教育向下扎根 基隆市書道會會員聯展開幕 邱佩琳肯定藝文傳承 推動書法教育向下扎根

最新消息

基隆市書道會會員聯展開幕 邱佩琳肯定藝文傳承 推動書法教育向下扎根
基隆市書道會會員聯展開幕 邱佩琳肯定藝文傳承 推動書法教育向下扎根
文教
2025 年 10 月 5 日
中華戰略學會與中華民族認同發展協會 8日共同舉辦慶祝國慶暨台灣光復80週年名家演講會及歌舞展演
中華戰略學會與中華民族認同發展協會 8日共同舉辦慶祝國慶暨台灣光復80週年名家演講會及歌舞展演
綜合
2025 年 10 月 5 日
台灣中油明起油價微調 汽油凍漲、柴油降0.2元
台灣中油明起油價微調 汽油凍漲、柴油降0.2元
生活
2025 年 10 月 5 日
昆山慧聚天后宮慶中秋 財神土地公來請酒
昆山慧聚天后宮慶中秋 財神土地公來請酒
綜合
2025 年 10 月 5 日

copyright © more-new.tw 墨新聞

Welcome Back!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Password

Los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