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新聞|記者游宏琦/高雄報導
《國學專欄》|岸先生,說文字|第二集
記者 游宏琦 編輯製作-版權聲明;歡迎轉載使用,但請列名出處-墨新聞More-News
第一集/上回回顧:庖犧開篇,伏羲立文
大家好,這裡是〈岸先生說文字〉。
在上一集,我們提到《說文解字》的開篇敘文提到伏羲氏,也就是庖犧氏,因為他與中國文字、中華文化的關係極為深厚。他不只創造了文字,還制定了「易八卦」,為後世的文化思維立下了基石。
點開即可以影音閱讀~~8133
仰觀天象、俯察地理 伏羲開創易學之本
《說文解字》記載:「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
也就是說,伏羲觀察天地、動植物、人身與萬物,從最微到最宏,整合出宇宙間的運行規律,進而構成八卦,為文化立下了「法則」與「象數」。
在中華文化中,天不只限於雲層與星辰,而是包含無邊宇宙;地也不只是地表,而是萬象萬物的存在空間。伏羲氏從萬事萬物中尋找法則,奠定了「以象立意」的中國哲學根基。

易的三重奧義:變易、不易、易
根據《易緯乾鑿度》的說法,伏羲氏觀察到了三個核心原理:
第一,變易: 宇宙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從星辰運轉、氣候更替,到人生老病死,乃至國家興衰,皆不例外。
第二,不易: 萬變之中,有恆定之理。如天在上、地在下,此類結構不會隨便顛覆;恆常之道,支撐著變動的世界。
第三,易: 「易」即宇宙的本體,孔子在《繫辭傳》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它不是人造的,而是萬有中自有之理,能夠回應一切、調和萬物。這也就是「太極」的真義。
太極本體,人人本有
太極,是我們每一個人原本具備的本體。中華文化的學習目的之一,就是「開顯本體」,也就是打開我們與生俱來的智慧。
而這份智慧,不是求來的,而是透過理解「不易」的倫常關係、實踐「變易」的應對之道,一點一滴被開顯出來。
倫常不變,溝通須變:人事與宇宙同步之道
《中庸》說的五倫關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是不易之理,不能顛覆。而每一種人際關係的經營方式,卻要靈活應變。
《乾鑿度》提到:「天地不變,不能通氣;君臣不變,不能成朝;夫婦不變,不能成家。」也就是說,若缺乏變通、交流與互動,連宇宙的運行都會失靈,更何況是人與人之間。
智慧的起點:各盡其分,互相調整
從大舜孝道開展智慧,到家庭夫婦溝通達成共識,再到國家興衰之源,都離不開「因應變化、守住不變」這四兩撥千斤的智慧操作。
伏羲創八卦,不只是為了占卜,更是提醒後人:變與不變並存,太極本體即在當下生活裡。
結語:觀天之道,成於地上
伏羲氏仰觀俯察,成就八卦,開創中華文化的宇宙觀;而我們每一個人,也可以透過觀察身邊的人事物,找回屬於自己的那份智慧之源。
下一集,我們將繼續追問:八卦的原型是如何生成的?陰陽是如何動起來的?請鎖定〈岸先生,說文字〉,繼續探索古人留給我們的智慧地圖。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伏羲仰觀俯察定八卦 孔子說「易」揭開宇宙的祕密/《國學專欄》岸先生說文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