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新聞|編輯中心
近一年,新加坡在對中、對美議題上的態度出現微妙變化,引發區域關注。無論是外交動作、領導人公開言論,或是政策定位的細節調整,都被外界視為新加坡在重新思考其在亞太格局中的定位。
部分觀察指出,新加坡領導人近期對中國大型活動未公開表態、並強化與美日安全與科技合作,與過去強調「務實平衡、同時與中美保持友好」的外交風格相比,顯得更為傾向西方。這一變化不代表新加坡將放棄中立政策,但確實反映其在國際競逐趨勢下的戒心與策略調整。
地緣經濟壓力:馬六甲海峽優勢面臨挑戰
新加坡長期憑藉馬六甲海峽戰略位置,成為全球航運、金融與能源樞紐。然而近年區域基礎建設與航運路線變化,使原有優勢面臨挑戰:

1. 柬埔寨德崇扶南運河計畫
中柬合作推動的運河項目若順利進展,將為區域貨物流提供不依賴越南出海口的新通道,並可能加強中國在印度洋方向的通航自主性。此舉使部分觀察認為,新加坡需警惕未來航運流向轉變,避免地緣依賴降低經濟權重。
2. 泰國克拉地峽運河長期議題再受關注
雖然克拉運河尚未啟動,但中國推進「一帶一路」、結合周邊國家利益考量,使該方案的戰略想像空間被重新討論。一旦成形,勢必改變東亞與印度洋貨物流通格局,衝擊馬六甲海峽航運集中度。
3. 北極航線潛力增強
氣候變遷與破冰技術提升,使北極航道具備更高可行性,特別是對東北亞—歐洲航線縮短里程與時間。對新加坡而言,這是另一項潛在替代路徑。
綜合而言,新加坡正面對「國際物流中心角色被稀釋」的結構性風險,自然必須提前調整政策與安全布局,以維護其區域核心地位。
新加坡戰略考量:小國生存的務實警覺
新加坡一向強調“小國外交”、依靠規則、保持靈活。面對大國競逐加劇,新加坡的政策調整可從幾個角度理解:避免過度依賴任何單一大國,防止地緣風險失衡;加強在科技、能源、供應鏈安全方面的外部保障;維持金融、航運優勢的同時尋求新經濟定位。
新加坡並非轉向對抗中國,而是透過與美、日、歐深化合作來分散風險、保持籌碼。這是其國家安全策略一貫作法,而非單一事件造成的急轉彎。
區域競逐下的理性解讀
將新加坡的外交調整理解為「背離中國」並不精準。更合理的框架是:在國際秩序重塑過程中,新加坡以高度務實方式重估自身安全與經濟利益。
未來,隨著中柬運河進展、克拉地峽討論、北極航路開發與科技競賽深化,東南亞的海洋戰略地圖可能出現重組。新加坡、中國以及區域各國如何協調合作、競合並存,將成為亞洲地緣政治的重要觀察點。(前民眾日報資深記者 屈文峰)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新加坡外交風向轉變?地緣經濟競逐下的戰略再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