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
《國學專欄》岸先生說文字|第三集
記者 游宏琦 編輯製作-版權聲明;歡迎轉載使用,但請列明出處-墨新聞More-News
仰觀俯察:伏羲的宇宙視野
在伏羲氏治理天下的年代,他“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察鳥獸的花紋、地理的特性,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從而“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
伏羲觀察到三種現象——易也、變易也、不易也。正因洞察到這三重規律,他開創了“易八卦”。要注意,這裡的“易”和“八卦”是兩件事:易是易,八卦是八卦。
https://youtu.be/nqFJk3TKahQ?si=yb6k6bd2AqsPJl-y
點開 即可影音閱讀 ~~
太極本體: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易”是宇宙萬有的本體。孔子為它取名“太極”。它“無思也”,非人心所能想像;“無為也”,非人為所造;它自古以來便存在。它“寂然不動”,卻又能“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或許有人會疑惑:既然會回應外在事物,怎麼還能稱“寂然不動”?
想像電影院的螢幕:放映前,它靜靜地在那裡;電影開始,畫面中有山川大海、人生百態,但螢幕從頭到尾未曾移動半分。這便是“寂然不動”與“感而遂通”並存的奧義。

從太極到八卦:顯現的次第
太極既不可描述,就須透過現象顯現。於是有了“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這裡的“生”不是母子之生,而是顯現——如同螢幕顯現畫面。
-
太極生兩儀:一長橫為陽,兩短橫為陰。此時僅是氣氛、儀容,未有具體形象,陰陽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兩儀生四象:陽加陽為太陽;陽加陰為少陰;陰加陽為少陽;陰加陰為太陰。至此已有具體形象。
-
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四象生八卦:太陽加陽為乾,太陽加陰為兌;少陰加陽為離,少陰加陰為震;少陽加陽為巽,少陽加陰為坎;太陰加陽為艮,太陰加陰為坤。八卦成列,象徵宇宙萬有。
八卦重疊:變化的密碼
現象彼此作用、變化,需要更多組合。將八卦重疊成六十四卦,“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便可表萬事萬物之變化。
夬卦與文字的起源
六十四卦之一的“夬卦”,上兌下乾。《說文解字敘》記載:“倉頡…初造書契…蓋取諸夬”。也就是說,倉頡造字取法於夬卦。
追溯源頭,夬卦來自八卦,八卦來自四象,四象源於兩儀,而兩儀出自太極。由此可見,太極正是中國文字的最初源頭。

結語
一筆一畫,不僅是符號,更是天地法則的縮影。從太極的寂然不動,到夬卦的創字啟發,中國文字承載的,是對宇宙本體與萬象變化的理解與敬畏。
——這,就是“始作八卦”的故事。